我最喜欢做学生听课,那是一种在生活和工作之外的全新世界,类似一个短暂的乌托邦。
但是课听多了,就感到有两个流派:1.外企培训的流派:形式很棒、参与性强、逼格很高,但是总是感觉缺少一点的深度和高度,虽堂而皇之,就是浅;2.传统流派:老师讲,底下听,这会儿看老师深度,遇到棒老师,让你有孙悟空学艺时的感受--抓耳挠腮般兴奋,但是问题在于你很少能参与,又特别压抑。。。
以上都是两种流派里好的、特色鲜明的,不可避免,还有很多是徒有形式或名词,啥都没有的,这个貌似还占比不少,挺遗憾,究其原因,是做培训的挺多,但是真的说配得上这俩字的还真不多。
轮到角色一转,自己讲课了,就免不了特谦虚(虽然不见得你们信),总是感觉不自信:这个课程的开发,真不好弄,你说设计一个有温度又有深度的课堂,哪儿那么容易呢?如果自认为有深度,这简单,看点评呗,是不是能说出点花花来。但是怎么能让一群学员在数个小时内热情不减地参与呢,而且不是很水,这可绝对不容易,这是课程设计上的专业。
所以,一个好的课程该是什么样呢?让我来幻想一次:
1.精巧而专业的过程设计:这个是为了紧凑和温度的结合
2.孔雀讲师+猫头鹰讲师的一对儿CP:前者调动气氛,后者提升点评的高度
这种操作模式,在企业内部比较好出现,因为成本,外训的话,费用是个直接问题
所以,来看一个课程怎么样,很少有标准(无非都是听听老师口碑,这个绝对感性),这是现在培训管理者最大的问题,而他们的上级也对此更是不知。这大概就是培训部含金量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吧。当然,事实上,如果你没有真正深刻地做过培训师,也的确很难认知到这些。(我这是不是又开始吹啦?。。。)
评论